不久前,在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3周年会庆上,一位残疾青年和他的父亲作为协会文化助残活动的代表应邀出席。当这位叫李萌的残疾青年满怀信心地站在台上,用他最真挚的话语向帮助过他的“志愿者”老师们致谢时,在场的许多老师、同学们无不深受感动,几位帮助过李萌的青年志愿者不禁回想起两年前的李萌。
张学萍是青年志愿者中第一个见到李萌的,她清晰地记得:在光线较暗的小屋里,一个瘦小的身躯一动不动地坐在窗边,专注地望着窗外那条人来人往、车水马龙的马路。当张学萍走近他时,他只是回头看了一眼,随即又将目光投向窗外,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。
在同李萌父亲交谈中,张学萍才知道了关于李萌的许多事。1978年出生的李萌,因先天性残疾右腿行走不便,从小就不能与小伙伴们蹦蹦跳跳。他儿童时期、少年时代几乎都是在医院和家中度过。附近的所有小学都以种种理由拒绝接收李萌,为了让李萌能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、能够被社会接纳,做一个身残志不残的好男儿,李萌的父亲特地花钱请来了家庭教师,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长期的自我封闭,使李萌的性格变得孤僻和令人难以捉摸。他不愿意与家人交谈、不愿意学习、有时甚至会和父亲发生争执。1995年母亲的因病去世,李萌的情绪波动更大了,他拒绝接受家教的辅导。海淀区双榆树街道办事处民政科有关负责人闻讯后,便与在办事处挂职服务的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取得联系,希望他们能向李萌伸出援助之手。
“见过李萌后,我的脑海里时时浮现出李萌望着窗外的那一幕,心中有所触动,于是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帮助李萌,让他与许多青少年一样生活在欢声笑语中。”就这样,李萌的生活里多了一群热心的同龄人,多了笑声和歌声。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中曾有8位做过李萌的辅导老师,虽然他们有的与李萌同龄,有的甚至比李萌还小,但这群被李萌称为“志愿者”老师的当代大学生们心中都有一种责任感,他们希望能够帮助李萌,走出狭小的小屋,走近绚丽多彩的社会大家庭。
两年来,在“志愿者”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,李萌掌握了汉语拼音、加减乘除、英文单词等。由于他从小从未受过系统教育,智力开发较晚,所以对李萌的教学方法颇让老师们费心。怎样能够提高李萌的学习兴趣?怎样让李萌能够简单明了地学会?……这些问题成了老师们空闲时间的焦点话题。在每周一次的辅导中,老师们除教授基础知识外,就是与李萌聊天。渐渐地,他们发现李萌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,他喜欢听流行歌曲,喜欢电脑,喜欢听老师们讲校园的趣闻和丰富的大学生活。李萌虽不善表达,但他非常关心身边的每个人,当他看到80余岁的奶奶没人照顾时,主动提出搬到前门照顾奶奶;当他得知老师们学业繁重,学习非常刻苦时,就会叮嘱他们要注意休息、加强营养……
曾经为李萌操碎心的父亲看到李萌的变化,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。他欣喜地告诉记者,两年来李萌不仅学到了知识,而且也变得开朗、善谈了,甚至开始理解父亲对他的一片苦心。李萌的变化离不开青年志愿者的努力,是年轻的人们用爱心沟通了父子俩似乎有些陌生的世界。
结束采访时,中国人民大学一位老师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。他说,当今社会里有很多和李萌一样的孩子,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伸出手扶他们一把,帮他们对立起对生活对自己的信心,那么他们的生活也肯定会和现在的李萌一样,充满阳光和欢乐。这也正是青年志愿者文化助残的最终目的。